2024-05-18 01:39:45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食品频道 > 动态

罐藏食品智能制造有待破题公众需正确认知健康安全性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1 15:15    点击量:712    

  罐藏食品是靠杀菌和密封来保存食品,不需要添加防腐剂,是安全性相对高的食品。罐藏食品涵盖面广,包括水果、蔬菜、禽蛋、肉类、谷类,除富含叶绿素的叶菜外,几乎都可以加工成罐藏食品。罐藏食品保存食物的营养相对完整,除了维生素C外,几乎可将食物所有的营养物质长期保存下来。日前,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罐藏食品科技工作委员会第三届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山东诸城召开。会议强调,食品工业尤其是罐藏食品,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实施供给侧改革,推进“三品”战略。

  在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罐藏食品科技工作委员会第三届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与会专家就罐藏食品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轻工智能制造、食品安全、罐藏食品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科技创新促动食品产业

  打开新思路

  山东省诸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峰梅表示,诸城市正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刘峰梅高度评价鼎泰盛公司承办此次全国罐藏食品科技交流会议,希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诸城食品机械制造产业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鼎泰盛公司董事长姜伟表示,鼎泰盛公司设立6年来依靠科技创新取得快速发展,公司产品已经从最初的单体式杀菌釜发展成无篮连续杀菌线,并与德国伊诺瓦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成功研发出当今全球热力杀菌行业最顶尖的“连续静液压杀菌系统”,除了杀菌装备外,鼎泰盛公司已经开始向食品工业用的环保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进军。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罐藏食品科技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林焜辉表示,2014年11月在福建漳州成立的漳州市食品科技应用研究院是科委会秘书处工作的重心。研究院通过产、学、研合作,同时作为对接平台,努力推广先进的食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漳州乃至全国的关联食品企业;通过合作构筑电子商务平台,将技术、产品与市场融为一体,推动地方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研究院的设立和不断完善使科委会这一全国科技专业组织为企业、为行业的服务更加扎实。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饶平凡用现代食品科技及缜密的实验数据阐释了食物对人体免疫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有些食物的有效成分并不是单独作用的,一些辅助的成分与其一起作用才能产生更好的免疫效果,因此食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介绍说,微纳米构造是洞悉食品复杂体系的钥匙,它是食物的“芯片”,利用好食物的“芯片”就可以让食品对身体的影响发生无穷的变化。

  开启智能制造

  势在必行

  江南大学潘庭龙教授从自动化的视角介绍了轻工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他认为,轻工智能制造是十分必要的。

  据了解,我国轻工业是民生产业、支柱产业。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1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0%。安排劳动就业3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的25%。出口额6154.4亿美元,占全国的26.3%。

  但目前轻工制造遭遇发展瓶颈。潘庭龙表示,发展瓶颈之一就是高端装备技术落后。表现为品种多且小而散、装备智能化水平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轻工行业生产装备长期依赖进口。

  二是质量监控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监测技术与配套设备几乎空白。

  三是生产智能化水平低。生产和装备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能源成本是生产成本中的主要部分。

  四是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东南亚国家形成人力资源价格洼地,制造企业外迁显著。

  潘庭龙认为,轻工智能制造势在必行。《中国制造2025》提出轻工智能制造技术目标是: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罐藏食品安全性较高 品类丰富

  国内消费量已大增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罐藏食品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漳州市食品科技应用研究院专家组负责人华懋宗对目前社会公众对罐藏食品的误解作了分析,详细阐述了罐藏食品的优越性及发展趋势。

  华懋宗介绍说,罐藏食品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密封和杀菌两个加工工序;二是食品要达到商业无菌的状态。“商业无菌”这个舶来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食品在非冷冻的常温储运分销,不具有再繁殖能力的微生物;二是没有有害公众健康的活性微生物(包括它的芽孢)存在。罐藏食品如果容器密封不好、杀菌强度不够也会影响到罐藏食品的安全性,所以罐藏食品制造需要贯彻良好的作业规范,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

  什么样的食品不属于罐藏食品?华懋宗表示,虽然装在容器中(如金属罐、玻璃瓶等容器)但没有密封的产品;虽然密封在容器中,但没有经过杀菌的产品,如花生米、腰果、花生酱、芝麻酱、奶粉类,腐乳制品都不属于罐藏食品;虽然食品经过热力杀菌,但被包装在非密封的容器里的食品,要靠冷藏来保持食品的货架寿命的产品。据了解,这个分类规则源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分类规则,现在几乎被全世界所接纳。

  人们食用的加工食品中,罐藏食品是安全性相对高的食品,其保存时间相对长,适用于多种食品保藏,从水果、蔬菜、禽蛋类、肉类、谷类,除富含叶绿素的叶菜类外,几乎都可以做成罐藏食品。罐藏食品保存食品的营养最完整,除了维生素C外,几乎将所有的营养物质都长期保存下来。所以,各国宇航员吃的食品95%以上是在罐藏食品。

  罐藏食品是靠杀菌和密封来保存食品,它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来保存。良好的罐藏食品口感味道可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

  华懋宗介绍说,罐藏食品的消费量是相当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几乎已离不开罐藏食品。

  2015年官方统计,国内罐藏食品产量1212万吨,出口近290万吨。不计算进口量的情况下,国内罐藏食品年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6.77公斤。国内对罐藏食品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八宝粥、牛奶、豆浆、果汁、草本饮料、水果、肉禽类的罐藏食品消费量已大大增加。

  “罐藏食品+”时代

  向人们走来

  华懋宗表示,产品多样化、口感经典化、生产高速化、检测数字化、诊断远程化、工厂智能化、密封可靠化、杀菌现代化、市场国际化已成为罐藏食品的发展新趋势。

  他解释说,产品多样化,即方便性、即食性、功能性等。口感经典化,即开启经典记忆(约8—10岁开始对口味产生经典记忆)。生产高速化,即国际现流行3000罐/分钟或以上的生产速度。检测数字化,即以数字评估密封、杀菌。诊断远程化,即广泛使用无线遥控WiFi、lifi技术。工厂智能化,即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机器人。密封可靠化,即新机械密封+胶接+熔接+电磁密封。

  杀菌现代化,即传统+连续+新杀菌方法(磁/波)。市场国际化,即互联网+大数据+云储存+有信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本报记者 高泓娟

  观点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 沈篪

  要探讨罐藏食品

  如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罐藏食品是食品工业中一个重要门类,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对丰富食品门类,尤其是保障特定消费人群的需求及对外贸易起到重要作用。

  食品工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做好产业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保证。希望业界人士深入探讨罐藏食品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探讨罐藏食品如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如何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罐藏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动罐藏食品及关联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信部消费品司食品处处长 张军

  要加强共性关键性技术

  研发应用

  第一要加快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要依托食品罐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组织建立完善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及平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吸引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特、精、新发展的道路。构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发挥科研院所、大中院校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先进技术,推动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行业发展新态势。不断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加强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要加快突破食品制造、质量安全、营养健康、食品装备、食品物流、营销服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制约,重点开展高效粉碎技术,食品杀菌技术,食品干燥技术、高效食品分享技术,食品冷冻冷藏技术,食品节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装备的研发,并通过技术创新以及集成,不断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的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断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丰富食品的品种,保障质量安全和提升产品价值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团队的建设。要为解决行业专业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针对行业实际,重点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工程技术开发专业、食品安全检测和控制专业等领域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通过高校骨干老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面向产学研用相互结合合作的创新团队,为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为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组织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反映企业的诉求,及时掌握和分析实施科技进步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行业技术攻关,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大食品科普宣传力度,普及食品消费和安全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促进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消费观。本报记者 高泓娟/文字整理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