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8 03:44:10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食品频道 > 动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干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1-11 17:48    点击量:741    

  “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第二次全体会议暨教学研讨会”日前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128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负责人或教学负责人等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和落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金征宇:食品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体制应进一步调整

  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教授在题为“食品学科本科教育国际化”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中央政府角度明确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扩大教育开放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教育国际化政策与我国快速崛起的大势结合度不够,同时还存在教育国际化实践受市场逐利行为影响较大、发展不均衡和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金征宇介绍了多所国外知名院校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经验,如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毕业生有十二项标准,包括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具有写作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等。

  金征宇提出,中国食品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转变课程体系设计,实施主动实践,加强通识教育,尽早参与高水平科研,增加海外交流交换学习经历,经常与名师交流等。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向,即总体设计从科学设置和基于问题学习转向岗位胜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从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主转向加工技术、安全控制、营养调控并重;实习、实践过程从以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为主转向与职业认知、行业责任结合。课程体系改革要增加新生讨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专业、行业)的热爱教育和价值塑造;增加写作与交流课程,提高学生思维、表述、展示和获取成功的能力;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弥补教材与最新食品科学与科技水平的差距。采用课程少、班级小、任务多、要求高、互动强、重考核的教学方式。教学难度应螺旋式上升,以团队作业为主,大量阅读,奖励质疑,经常测验,加大平时成绩比重。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学术渴望、创新思维极限和抗压能力。

  在实践模式上,从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转变。被动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订的,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被抑制、扼杀。主动实践则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内容(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

  通识教育是改变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像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通识教育可以解决人才素质结构失调问题,让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使其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训练和提升。加强与名师交流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教师言行教育学生做人的有效途径。

  汪东风: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汪东风教授做了题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与体会”的主题报告。

  汪东风说,通过专业认证,促进了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学院实施了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成长。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突出水产品特色,专业按普通班(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班(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合作班(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培养体系。在企业等外单位相关专家参与下,本着持续改进和定期评价,不断优化了人才培养体系。普通班、工程班和国际合作班都制定了不同的学分要求和课程安排。

  学院还建立了特殊学生培养方案。制定了“创新性人才选拔机制”。为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及讨论性的创新实践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条件;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学业导师综合评价及优秀的研究成果将计入课程学分;优秀者可推免读研究生,逐步实现“学士—硕士—博士”贯通培养。

  同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该课程由创新实践、名企名家讲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组成并计入学分,优秀者获推荐读研资格。开设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占总学分的17%以上,必修部分18学分,自主选修部分8学分。

  在“创新实践”选修课及部分研究室为研究生新生开设的实验课基础上,本着“科教融合”的本科教学理念,学院还开设了“创新性系列实验”这一创新方法类选修课程。该课程由各教授领衔的团体在各自的研究室利用其研究设备开设,由学生自由选择。凡参加的创新性系列实验累计达到32个学时,就计1个学分。

  贾利蓉:多举措促进能力培养目标实现

  四川大学食品工程系副主任贾利蓉副教授介绍说,四川大学食品工程系对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标准是: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的自身品质,包括道德、诚信以及尊重,团队合作、领导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能力。为此,在不同学年,分别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实践活动。

  如第一学年的新生研讨课,课程的目的是,助力新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习惯的转换和大学文化的适应,关怀新生学业生涯的起点和方向规划,激发新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训练学术研究基本素养。

  新生研讨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展学科专业教育。以导论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领域,培养要求,探索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造的发展方向等,使学生对本学科、专业及相关专业形成系统认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做好学业生涯规划。二是进行学术性专题研讨。结合新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教师研究领域,从单一主题、多主题、交叉学科等角度设定研讨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并传递人文精神和价值,对学生听说读写、辩论技巧、团队合作等能力进行训练。三是进行扩展性新生教育和基础学习技能研讨。开展校园资源介绍、学业规划指导、讲解大学学习方法、图书馆使用、学术文化、学术规范、修业选课流程、时间管理等。

  在第二学年,设定了“创新教育学分”。强化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经历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成果,经审核评定获得学分。

  王华:培养葡萄酒产业国际型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王华教授在题为“葡萄酒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报告中说,2004年至今,中国葡萄酒高等教育全面发展,提出了“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酒庄葡萄酒和葡萄酒庄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实现葡萄原料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了品质,降低了劳动成本;通过针对原料特点的葡萄酒种新工艺研发,提升了中国葡萄酒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研发葡萄与葡萄酒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循环加工关键技术,建立了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开展葡萄酒营养与安全的深入研究,为指导消费者健康饮酒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华介绍,葡萄酒学院以培养具有较强国际就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为核心,着眼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内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具有国际就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是互惠共赢,搭建平台,建立海外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在法国波尔多的巴亚图酒庄建立了首个本科生海外实践教学基地,2012年有3名学生赴法国实习,实现了本科生赴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进行教学实习。2013年在法国波尔多的拉格罗斯酒庄建立了第二个本科生海外实践教学基地,有2名教师和6位学生赴葡萄酒学院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通过与海外酒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海外教学实践教学。目前,葡萄酒学院在法国、新西兰建立了5个海外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同时,法国、意大利、德国提供实习的酒庄达到4家。2015年共12名本科生赴法国、意大利、德国参与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实习。二是难易结合,合作办学,与葡萄酒相关国际知名院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及本科生3+1+1,2+1+1等形式的合作。三是学术交流及访学研修,打造国际化教育师资队伍。

  蒋爱民:慕课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支撑和扩展

  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华南农业大学蒋爱民教授在题为“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议”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课程建设进展。蒋爱民认为,中国地缘辽阔,自然环境大相径庭,同一课程就具有与地方产业结合的地域特色;同一脚本不同演员会演出不同结果;同一教材不同老师会讲出不同重点、效果和风格。中国学生实体课堂学习都需要各种监督措施,如果完全依赖于网络课程学习并获得学分,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蒋爱民说,慕课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支撑和扩展。对学生来说,可以在慕课平台上补充课堂上来不及做好的笔记,扩充课本上有老师未讲的内容,利用“专家讲座”掌握学科最新进展,利用“多媒体”开展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培养,展示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等信息,极大扩展了知识面。

  同时慕课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强大的师生交流功能,不仅及时答疑解困,且培养了师生感情。平台提供了“学而时习之”的可能性,使学生考试结束后还愿意上网继续学习,甚至上慕课成了每天的习惯。此外,还能够统计学生上网学习的“累计次数”和“累计时间”,使通过慕课学习获得“平时成绩”成为可能。

  蒋爱民指出,当前慕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家建设一门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分享,不能互认,不能生存。在硬件方面,目前建设的“教育部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还有一些瓶颈难以逾越,如各校为阵,重复建设;自建自用,无法共享等。在软件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在研究项目、成果、人才和职称评审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方面极端“重科研轻教学”。

  蒋爱民建议,应构建全国性慕课建设平台,完成《畜产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修订,完成共建共享的试题库和幻灯片,邀请全国著名团队补充完善“基础内容”和进展的“慕课录像”。通过共建共享,平等对待科研教学及技术创新等改建措施,让慕课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光明:创新“卓越人才”培养

  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光明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集美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的经验。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社会适应度”,和实现以“面向行业、面向海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建设校内工程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内技能训练、校外生产实训、工程实践创新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工程意识薄弱、工程操作动手能力不足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生产实践教学方案难以落实、专业精神培养不到位等问题。

  刘光明说,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点,一是实行“双导师、两段式、三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先后在校内工程实验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技能训练、生产实训和工程实践创新“三层次”能力培养。二是实施“小组化、模块化、工程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精准度。瞄准地方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发挥长期形成的海洋水产加工学科优势。建设校内外工程实践平台,突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和“面向行业、面向海洋”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精准度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刘光明介绍,以上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学生、企业、学校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首届23名卓越班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大多数留在食品企业,部分学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或部门经理。近6年食品专业学生在全国或福建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铜奖以上14项,授权专利6项。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等得到长足进步,累计为食品企业输送工程化人才300余名,为企业解决难题20多项。通过构建工程素质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工程实践能力,近四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次就业率均超过80%。潘锋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