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 03:25:57
当前位置:主页频道 > 食品频道 > 要闻

食品安全:端上饭桌前我们的蔬菜安全吗?(图)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1 17:04    点击量:810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数据显示,陕西整体上食用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6%,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具体的流程监管上还有一些问题。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数据显示,陕西整体上食用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6%,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具体的流程监管上还有一些问题。

  近日,华商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农药市场、批发市场、餐饮门店、农业部门、食药部门走访,面对面了解蔬菜生产周期、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6月2日,西安,小到中雨,老李的一百多亩蔬菜基地浸透在水雾中,基地后是依稀可见的秦岭,这种雨季对他来说很是担忧,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马上要上市,更需要太阳的照晒,他一根一根地抽着香烟,一连抽了8根,显得很焦躁。

  1 蔬菜基地

  种植者:蔬菜的生长周期离不开农药

  “听说明天雨就停了,你也不要太着急”,在蔬菜基地干活的村民安慰着老李,看着远去的人群,老李嘴微微地笑了,“都替我操着心,害怕今年再赔了”。

  说起赔钱,他不得不提及农资成本,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这其中,用药最让他操心,严格按照农业部门要求,不用剧毒、高毒农药—比如“3911”,而改用成本比较高的低毒、生物制剂农药,“基本确保蔬菜上市农药残留达标,让公众吃上放心、安全的蔬菜,我们心里也踏实,种菜就是一个良心活……”

  “3911”是什么?早在2010年4月,农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文,限制在蔬菜等作物上使用17种农药,名列榜首的“甲拌磷”,俗名“3911”。

  老李说,国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残留大,对人体危害大,但杀虫效果好。比如韭菜病虫害多,但使用“1609”效果非常好;黄瓜打激素类农药后,果型完美、色泽光鲜;西红柿使用催红剂、膨大剂后,可提前上市……

  “据经验判断,每亩地投入300元农药费用是比较合适的,也是相对安全的,但上市前10天停止用药几乎是达不到的,这让我们技术员费尽了脑筋,伤透了神……”老李很重视蔬菜安全,经常和农技员小赵为用药争论不休。

  其实,农技员小赵也不年轻了,40多岁,种了20多年蔬菜。实际工作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是蔬菜采摘周期和药效安全周期的矛盾;二是农药安全周期和蔬菜预防周期的矛盾。

  “比如说,黄瓜成熟季节2天必须采摘一次,而喷打农药后至少7天不能采摘,而实际情况停药期间必须进地摘菜,而且至少要摘三次,否则成品黄瓜会老在架上,会血本无归的,因此,逼得人把可能不安全的黄瓜流通到市场,增加了安全隐患。”小赵说。

  第二个问题,蔬菜的生产特点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蔬菜有病没病必须提前喷洒农药,每隔7天左右就要打一次农药。他举了一个例子,要等房子着火了才去救火,救下的也是残垣断壁的半截房子,因此,蔬菜的生长周期内都离不开农药。

  问题比较严重的是不成规模的散户菜农,用药随意性强,配药浓度大,喷洒周期短,亟须加大监管力度。

  2 农资市场

  高毒农药“3911”记者很容易买到

  高毒的“3911”在农药市场能买到吗?带着疑问华商报记者前往陕西省某区随机探访。

  华商报记者:有没有3911?

  老板:有,没有摆出来,你干啥用?华商报记者:给蔬菜用呀,虫害多,杀地下虫。

  老板:杀地下虫3911不太管用,定植后虫害太多才用3911呢。

  华商报记者:一瓶多钱?

  老板:整件卖,每瓶12元,零售每瓶15元。

  华商报记者:那好,先买一瓶吧。老板:一瓶太少了,整箱拆开我们怎么卖呢?

  尽管老板嘟嘟囔囔不情愿,但还是走出农药店,蹲下身子拉开了隔壁卷闸门,门只留了半人高的缝,老板猫着腰钻进后又快速拉下卷闸门,不一会老板取出一瓶“3911”给了记者。这瓶农药画着恐怖的高毒标识,使用说明标注:只能用于棉花拌种或浸种,禁止用于粮食、蔬菜、果树。

  在另外几家农药店,华商报记者询问是否有“3911”,答案都是有,无须出示身份证登记。

  有经营者拒卖高毒农药 称“卖的是良心”

  华商报记者在扶风县绛帐镇探访农资市场。6月4日下午4时许,在一家“农资服务部”的药店,人头攒动,药店老板给菜农详细介绍药品使用方法。

  华商报记者:有3911没?

  老板(瞪大了眼睛):3911?干什么用的?

  记者:杀蔬菜虫子?

  老板:对不起,不能卖给你,这是蔬菜限制使用的农药,请仔细看公示栏。

  在该药店墙壁上看到“农资监管服务监督台”,主要标明高毒农药定点销售门店的具体监管人和监督电话;“高毒农药社会监督台”主要标明高毒农药违规经营、使用的社会监督员。该服务部的高毒农药经营销售记录本里,载明每一瓶高毒农药的销售时间、农药名称、登记证号、生产企业名称、购买单位、购买人、身份证号、规格、数量、住址、电话等。

  老板王海,今年65岁,经营农资店快40年了。“没错,我是卖农药的,但更卖的是良心、是责任和安全,我宁愿不挣钱,也不能干伤天害理之事,对于国家明确禁止的农药我们不会进购,更不会销售”。

  3 农贸市场

  在扶风一市场抽检5种蔬菜 农药残留均合格

  6月4日早上,华商报记者在扶风县益元市场抽取了芹菜、菠菜、香菜、小青菜和豆角等5种蔬菜,现场在农贸市场检测室对农药残留进行测试。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食菜中毒主要是由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引起,农药残留速测法就是基于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的强烈抑制作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抑制率大于等于50%是不合格,抑制率小于40%为合格,抑制率介于40%与50%之间为可疑。

  现场测定的芹菜抑制率为23%,其他四种蔬菜检测结果也都合格。记者翻阅了该市场2014年全年抽检记录本,没有发现一例农药残留超标的记录。但以下蔬菜的抑制率接近40%,油麦菜39.8%、胡萝卜30.9%、韭菜37.2%、茄子34.6%、韭苔37%、豆腐23.7%、芹菜23.9%,这些百分比至少说明,上述蔬菜农药残留还是比较高的。

  在扶风老实人超市,华商报记者在农药残留登记本看到,2014年8月19日记录着豆角抑制率60%、今年2月9日豇豆抑制率51.79%、3月11日生菜抑制率61.19%、3月22日油麦菜抑制率高达76.37%。记者让超市工作人员抽检了菠菜、包菜,大约30分钟后刚要打印检测结果,设备却坏了。

  西安朱雀市场:设备有问题 但“抽检都合格”

  6月7日10时许,在西安朱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值班负责人刘某。

  华商报记者:这几天蔬菜市场抽检怎么样?

  刘某:好着呢,抽检都合格。这个季节,根据以往经验叶菜农药残留超标的较多,目前新检测机器没有下来,老设备的对比通道有点问题,目前没法做农药残留超标的检测。

  华商报记者:设备坏了多长时间?刘某:机器没有坏,就是设备的对比通道有点问题,农药残留检测应该没问题;去年我们刚划转至食药监后,就进行了设备招标采购了,原来说本月初到达,但现在还没送来,我们也很着急。

  华商报记者:蔬菜要进入批发市场是如何把关的?

  刘某:按照规定进入市场都要索证验票的,但市场就这么大,固定摊位300多个,散户流动性大,核查每一辆车显然不现实。

  华商报记者:你们抽检品种、数量都有哪些?

  刘某:每天抽样100多样品,水果、蔬菜、大肉(牛羊肉未做检测),只对固定摊位批发企业抽检,散户不抽检,没法抽检。

  一些批发商也不知道蔬菜来自哪儿

  “新鲜洋葱便宜批发喽,不多了赶快来批发喽……”在西安朱雀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区,华商报记者被一女老板的吆喝声所吸引。记者上前和她聊起来,她说这批洋葱是山东的,但具体是哪家企业的就不知道了,她的菜源也不固定,好像从没索要人家产地合格证明。

  在另外一家蒜薹批发店,一对年龄约50岁的夫妇,生意略显冷清。华商报记者询问:“这产地是哪里?”女老板回答:“是山东的,很新鲜。”记者再次追问:“是山东哪家企业的?”女老板愣住了,“哪里的?孩他爸,这是山东哪里的?”男的不耐烦地说:“问那么具体干啥,别人送来的,我们也不知道?”

  辣椒批发门店,新鲜的辣椒红艳艳一片,编织袋上印着“大鹰小椒、产地直销、中国河南”。

  华商报记者:能提供产地证明吗?女老板:可以,没问题,是山西货。

  华商报记者:那你的外包装写着产地河南?

  女老板:哦,山西的辣子,我们用了河南的编织袋。

  4 餐馆

  “买菜一半凭认真 一半稀里糊涂”

  6月7日9时许,西安朱雀农产品批发市场。华商报记者见到了在高新区开餐馆的李老板,他是开着面包车来采购蔬菜,认真地整理买菜的票据,然后装进上衣口袋。

  “买菜一半凭认真,一半稀里糊涂,市场这么多家摊位没有哪一家挂出农药残留合格标示。一半认真就是买新鲜的蔬菜,至少没有霉变等明显缺陷;一半稀里糊涂就是不知道哪种蔬菜农药残留合格,心里真的不踏实”。

  他开饭馆已经快三年了,每天进购蔬菜2000元左右。为了蔬菜的安全他基本是早晨买新鲜的蔬菜,贵一点但感觉心里踏实,当天购买当天销售完毕。

  李老板呼吁,希望市场上检查次数多些,抽查多些,在醒目位置公示市场检查情况,公布举报电话,便于市民投诉反映;更希望公示出蔬菜检验报告,规范经营。

  当提及消费者就餐后询问蔬菜购销渠道时,老板李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沓票据,“索票索证工作我还是比较认真的,哪怕是2元钱的香菜我都会要票据的,食药监局要求也比较严格,必须建立台账管理”。

  不少餐馆在附近市场买菜 很少索票

  6月7日,华商报记者在西安纬二街西段袁记连锁餐饮店就餐,吃饭期间和店长聊了起来。

  表明身份后,记者要店长提供餐内出现的蔬菜的采购凭证,比如豆芽、馄饨皮、大葱的台账,店长先是一愣,“我们的食材都是公司统一配送的,只有豆芽是店里自己采购的,专门有人配送,至于是哪家公司我还不清楚,联系后给你答复”。

  6月10日10时许,华商报记者终于看到了袁记餐饮店提供的豆芽进货收款收据,提供的是从6月1日至6日的收据,收据上没有任何印章,收款人:“冯”,大豆芽、小豆芽每天近100斤。

  这几天他们也开始追溯豆芽是否合格,一直和送豆芽的人联系,终于拿到了“大豆芽”、“小豆芽”的质监报告和“玉成豆制品加工部”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华商报记者翻阅了两份质监报告,委托检验时间是2015年1月13日,检验结果显示:“送样品合格”。

  那么冯某和该加工部是什么关系呢?这一问题又难住了店长,“我们也没想那么多,我们还要继续索证,豆芽到底是哪里生产的”。华商报记者在西安多家小餐饮店就餐,索要食材有关票据时,餐饮店老板疑惑地说:“我们蔬菜都在附近农贸市场购买的,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即使索要蔬菜摊点也没有,都是熟人了,再去索证感觉对人家不放心”。

  华商报记者 郭魂强 文/图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